为何太极门派众多?
太极门派众多,由来以久,渊远流长,应始于陈家沟之陈派 (较刚烈),而后为杨露禅之杨派(较柔畅),吴鉴泉之吴派(以柔化称著,不过经吴公仪一役,威名已荡然无存!)后有孙 …….. 等派,最近更有黄家城市派加入太极大家庭,百家争鸣,百 花 齐放!门派众多是因为各人有不同武术观点和执著,无可厚非。例如老夫认为现代城市人,工作繁忙,那有时间每日站桩两三小时,不如 在家做个太极 “傻佬” (solo) 更方便,不过设计动作时,一定要简捷,有效,不可有违太极原理,如:不丢不顶,四两拨千斤……以 “ 抱虎归山” 一招为例 ,意即将对手抱起,再甩在地上!问题是:(一)如何在接(不是捉)拳时埋身,避免被打 ?(二)如何将对手抱起(这都是要解决的难题,因当年杨露禅并没有留下遗言,只好让悟性高的后人摸索!) ?很多太极师傅说 :“先捉他的手, 然后…..如此这般才还击!” 正如阿龙说:“ 巧拿不如拙打!” 因为你要捉十次,九次都抓捉不 到,奈何?所以太极 早有 “揽雀尾” 这一招,即抓手不如用缠丝劲抓肘,同时接拳(注意:不是捉!)时,乘机埋身,不会被打,若揽腰将对手抱起时不够力,可同时用另一手,托其大腿,高举然后甩 地 ! 故老夫的 “抱虎归山” 与中国田博士(国家一级武术博士)的手法不同(他的是 “拖” 虎归山,非正宗 !可能他还没有想通,如何将对手抱起而取易不取难,反正不用向世人交代),因此老夫重缠丝不重听劲,重打不重捉!李小龙虽然是武术家的偶象,但是他的武术理论并非全对,可能只适用于他自已而已,因为他有过人之处,就是在对方还没出击时,他就看出对方要打击那一部位,他所强调的:“ 无招胜有招!” 也是说对一半!老夫将它修正为:“练时有招,用时无式!” :例如:太极之 “抱虎归山”,用时可抱腰,也可抱腿(如一龙抱泰国拳王Buakaw的腿于腋下),又如 “海底针”,用时不能拘泥于招(即用指尖插),也可用掌压(即压断已抱住的腿)。北京有一位所谓咏春拳大师,只懂一点皮毛的太极,就大言不惭的说:“咏春胜太极”,并说太极抓不到快拳的手,老夫也可以说:“即使咏春一秒钟打出十拳中线拳,只要太极一招:“ 弯弓射虎 ”,侧身就可避过,而一记左拳,从下而上,就可击中对方下巴!不信,请看:“ 方便 vs Marcus Simon, Jan in…